揭北京百德堂医托诈骗内幕 招摇撞骗透支外地病人救命钱
发表于:2024-11-07 作者:29汽车网编辑
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07日,医托自制车站工作证和制服,专骗外地来京就医者到百德堂就诊,跟小医院三七分成。记者在北京西站暗访发现,医托们在这里组团忽悠来京就医的患者。
医托自制车站工作证和制服,专骗外地来京就医者到百德堂就诊,跟小医院三七分成。记者在北京西站暗访发现,医托们在这里“组团忽悠”来京就医的患者。他们自制车站工作证、身穿蓝色制服,组团形成连环骗局,骗外地来京就医者到“百德堂”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。
同样,在北京站、积水潭医院、协和医院、阜外医院、301医院也是医托的重灾区。行内人士揭秘,此况已存在近20年。医托跟小医院倒三七分成,患者消费1万元,医托拿走7000元,而这些都是患者的“救命钱”。
“专注医托20年”赚得盆满钵满
医疗资源冷热不均,看病贵看病难一时无解,信息不对称之下,谁能忍心指责民众跨区域看病续命?于是,医托应运而生。
“患者消费万元,医托提成七千”。如此暴利远超地产、银行和高速公路。“医托”实在是个过于美化的称谓,究其实质,不过是专职诈骗弱势者的古老罪恶行当。
北京医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,投诉举报也是俯拾即是,那么,行政执法去哪儿了呢?
早在1998年12月,原卫生部、公安部就联合颁发了《关于清理整顿非法医疗机构、严厉打击医托违法行为活动的通知》。2013年底,卫计委、中央综治办、公安部、司法部等11个部门还曾联合印发《关于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》,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,医托即是打击重点。规矩有了,行动有了,多年过去,为什么医托现象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?今天的医托,已从“电线杆医院”、“厕所医院”升级到了“电视医院”、“互联网医院”,而整治医托的“技术”,似乎仍停留在多头管理、无人统帅的尴尬境地。医院没有执法权,有执法权的主体责任不明确,医托泛滥的20年,监管责任与能力果真“道高一丈”吗?
打击医托,其实也很容易。只要痛下决心,对医疗机构“一票否决”,有医托、则关门,那么,纵使医托舌灿莲花,没有医疗机构掀风作浪,谁来与之唱双簧?怕的是监管部门认为反正治不好、管不了,结果真是放任自流。
“专注医托20年”盆满钵满,整治医托20年却效果寥寥。张弛之间、成败之际,差别的究竟是什么呢?
据悉,医托生意最好的时候是暑假期间。既然媒体暗访轻易能举证其间纷呈乱象,既然涉嫌违规违法的区域与诊所几可按图索骥,那么,相关职能部门的雷霆整治还须等待什么?
均衡医疗资源方能铲掉医托的根
医托是地下行当之一,组织严密,分工明确,招摇撞骗,透支外地病人“救命钱”,的确可恨。但是,现在可供参考的是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》和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相较于医托获利,过低的罚款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。违法成本过低的事实有意无意地在给医托开口子。
一方面是治医托缺少法律依托,另外一方面监管疲惫。医托与小诊所小医院狼狈为奸,总是难以斩草除根。有医疗资质的“百德堂”中医门诊与医托勾结,大肆行骗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伤害来得比无资质诊所更严重。
平心而论,从治理打击医托来看,如果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托、全面覆盖的监管,治理能够取得疗效。但从根除来讲,恐怕还有深挖原由,给横行的医托来个釜底抽薪。“全国看病中心”的戏称或可窥见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等、不平衡,以北京为例,日均70万外地人前来就医,毗邻的河北省每年有700万人次,甚至感冒发烧都要赶赴北京就医。如此环境下,医托才有了行骗对象,才有了生存土壤。
铲除医托,打击监管是治标,均衡医疗资源才是治本之策。根据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80%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,而其中30%的医疗资源又分布在大医院。外地人进城,无非是奔着先进的医疗设备、技术高明的职业医师,不成想却被医托带进了沟里,病未愈心又伤。加大基层设备投入、扩展优秀医师流动时限,政策向一线倾斜、人才向基层流通,只有把“医疗资源”这碗水真正端平了,才能掘断医托泛滥的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