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汽车网

今日头条新闻雨花魂,精神的旗帜与标杆最新消息

发表于:2024-11-15 作者:29汽车网编辑
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5日,纪念建党95周年·雨花精神的艺术呈现 由省委宣传部策划、省作协编撰出版的《雨花魂——雨花英烈纪实文学》丛书,去年2月正式启动,计划出书100本,旨在用文学的形式,再现恽代英、邓中夏、何宝珍、黄励等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,弘扬雨花英烈精神。据了解

  纪念建党95周年·雨花精神的艺术呈现

  由省委宣传部策划、省作协编撰出版的《雨花魂——雨花英烈纪实文学》丛书,去年2月正式启动,计划出书100本,旨在用文学的形式,再现恽代英、邓中夏、何宝珍、黄励等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,弘扬雨花英烈精神。据了解,目前已有20位作家参与采访创作,第一批5部书稿已付梓,第二、第三批的15部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创作之中。记者为此专访了参与创作的张文宝、徐良文、张晓惠等作家,分享他们的采写经过和心路历程,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。

  在历史皱褶里楔入生命密码

  “有幸,我走进了雨花台的历史。采访、创作的时间要求很紧,我一连跑了六七个省会城市,参观革命纪念馆,走访党史部门。”张文宝此次采写的是何宝珍烈士。由于烈士牺牲80多年,加上“文革”浩劫,事迹材料存世的非常少。他告诉记者,走进一些纪念馆,“不是我向他们索要相关资料,而是他们向我索要材料。”张文宝在史料的汪洋大海里一点一滴捡拾,哪怕什么地方发表过一块豆腐干小文章,也要穷追不舍,千方百计弄到手。

  写作过程中,张文宝感觉,“写活、写真,写出英雄的个性、气质、境界和精神,成为我创作中的一个难点。”他到英雄的故乡湖南道县梅花镇贵头村的土地上盘桓,踏进残留的英雄故宅,边听老人追忆英雄,边熟悉风土乡情。最后,他写出了一个满口乡音,性格泼辣,快言快语,敢爱敢恨的何宝珍,写出了一个忠诚爱党、热爱丈夫、疼爱儿女的英雄女性。数易其稿后,评论家建议他把作品取名为《爱莲说》,因为道县是《爱莲说》作者周敦颐的故乡,何宝珍当年背诵着《爱莲说》走上革命道路,吟诵着《爱莲说》走上刑场,书名叫《爱莲说》,可谓非常恰当。

  张文宝写好初稿后,赶到北京请何宝珍的女儿刘爱琴审稿,老人88岁高龄,阅读书稿十分吃力,张文宝就读稿给她听。张文宝坐到她身边,深情地、一字一句读着,刘爱琴认真听着。“我觉得听稿的不仅有刘大姐,英雄何宝珍也正在面前细细地听着。我时不时被自己笔下的英雄事迹所感动,眼里发热,声音哽咽。”

  这是一个灵魂净化升华的过程

  “当我用键盘敲下《落英祭》最后一个字符的时候,窗外正飘着细雨。细雨敲窗,也敲打着我的心灵,我的胸中有一股热流在涌动,这热流来自于我笔下的人物,一个久违的,似乎陌生的、遥远的,却又是那样亲近的、那样令人敬仰的名字——恽代英。”徐良文此次采写的是恽代英,他感觉这是他写作生涯中最为激情的一页,“我没想到我一接触恽代英烈士的史料,就被他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。不,不仅是他,是他和他周围的一批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贤们,他们试图用周身的炽热燃烧那个黑暗的岁月,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,他们像普罗米修斯,在黑暗中苦苦追寻,试图找到那照亮人间的火种。”

  徐良文认为,恽代英为代表的早期那一代共产党人,就是一旦认定信仰便义无反顾,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为了这人生的信仰,他们选择了一条充满曲折、荆棘的救国救民之路。徐良文说,写作《落英祭》的过程,是一个重新学习历史和重新思考的过程,也是一个灵魂净化和升华的过程,“当我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,重新站在恽代英烈士塑像面前时,我心灵受到的震撼无以言表:那一年,恽代英只有36岁,为了共产主义信仰,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刑场!”

  站在历史的深处倾听,徐良文仿佛听到了恽代英在行刑前对狱卒说:“兄弟,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,只有一副近视眼镜,值几个钱,我死后,这幅眼镜送你,做个纪念。我身上的磷,仅能做四盒洋火。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,我希望它燃烧起来,烧掉这老的中国,诞生一个新中国来!”

  “是的,恽代英还活着,英烈们用鲜血凝聚的雨花精神还活着,他活在我们的思念中,在向我们后来者传递着信仰的力量!”徐良文郑重地说。

  写作就是探询拷问自己的灵魂

  “写作就是探询拷问自己的灵魂,星空下,阳光里,我不止一次地思索,不止一次地隔着时代与岁月的长河,就信仰与郭纲琳交谈探讨。”作家张晓惠选择采写女烈士郭纲琳,理由有三:“郭纲琳是位年轻女性且是位知识女性,容易切入;郭纲琳有着潜伏式的地下工作经历,故事性强;郭纲琳有一份近年来才被披露且令人扼腕的传奇爱情,打动人。”

  “在我流血的地方,将会开出美丽的花朵!”这是郭纲琳牺牲前发自内心的呼喊,张晓惠将烈士的这句话用在了《碧血雨花飞》这本书扉页的题记上。她说,隔着大半个世纪,看着遍体鳞伤的郭纲琳在月色中磨刻铜板,再用铁钉一下又一下敲出“永是勇士”;纲琳与李丰平生死不渝的爱情令人震撼,纲琳拒绝保释、与母亲兄长的诀别,这些都令她热泪长流……

  张晓惠告诉记者,她前后3次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,在郭纲琳烈士展台前伫足,在烈士纪念碑前凝望,在郭纲琳和许多先烈当年遇难的雨花台北殉难处沉思,“现今的雨花台游人如织、鲜花盛开,和平静好、祥瑞万方。这些,无不令我想到郭纲琳,想到无数为了今日的和平安宁、美丽祥和献出了青春热血的先烈们。”

  写作的那几个月,张晓惠放下手中所有的活儿,一直与郭纲琳形影不离,“她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笔下,如同姐妹如同亲人,甚至,如同面对另一个自己。”

  “在这个理想、信念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之时,我认识了郭纲琳,走近郭纲琳,写出了坚贞不渝、美丽刚烈的郭纲琳。”张晓惠由衷地说,感谢这项工程的启动,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知晓这些英烈可昭日月、可鉴天地的壮烈事迹,在人心浮躁的社会树起精神的旗帜与标杆。

  本报记者贾梦雨

0